详细介绍
从2024年的“成绩单”来看,成都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7%,增速居副省级城市第2位,强化客户服务、推动产业升级等举措使成都经济从承压下行走向企稳回升。
随着成都两会的闭幕,9个“聚焦”再启成都2025年发展新局,定下的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7%以上。要在较高水准的经济总量之上,实现同样甚至更高的增速,既要有短期成果的集中释放,也需前瞻性谋求从要素驱动向效率驱动、创新驱动的跃迁。
在2024年经济运行走出的奋进曲线之上,如何为增长周期画好“延长线”,成为成都“当下之问”。
如果说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是“规定动作”,那“立园满园”行动就是成都叠加的“自选动作”。
2024年10月,成都市产业园区高水平发展大会举行,对成都推动产业园区高水平发展进行了总动员、总部署,也拉开了成都“优化提质、特色立园,赋能增效、企业满园”行动的序幕。
园区“一子落”,经济“全盘活”。四个月后,再看“立园满园”行动,成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已在产业空间重构中开启“提速”模式。
在市级层面,成都相继印发制造业园区、农业园区、商务商贸园区、文化旅游园区“产业集群提能级攻坚”行动方案,以及产业园区“科学技术创新促转化攻坚”“扩权赋能增活力攻坚”行动方案,制定重点目标和主要任务,明确产业园区高水平发展“路线图”。
同时,各区县“你追我赶”。《新津区“1+3+1”政策体系》日前发布,助力政策红利从“纸上”落到企业“账上”;武侯区实施“立园满园”全员招商,释放5个“大招”;锦江区“白鹭计划”加速,打造“立园满园”成都样本;双流向天图强,航空经济筑链成势。
此外,各园区硕果盈枝。武侯区微波射频产业园用仅仅76万平方米的面积,聚集了26家专精特新企业、75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天府长岛数字文创园汇聚起60余家数字文创企业,形成了从IP开发、内容制作到衍生品运营的完整产业链;天府中央商务区已累计引进高能级产业项目超150个,已投运产业载体约152万平方米,累计培育形成亿元税收楼宇5栋。
在企业集聚从“物理”走向“化学”的过程中,“立园满园”行动也让产业园区实现从“物理空间”到“生态体系”的升级。
为巩固实体经济根基,在聚焦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部署中,成都提出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将巩固提升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医药健康、新型材料、先进能源、绿色食品等特色优势产业能级,装备制造全产业链营业收入达到1万亿元。
同时,加快壮大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新型显示、绿色氢能、智能网联汽车、轨道交通等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深入落实“人工智能+”行动,力争AI产业规模达到1300亿元。积极发展人形机器人、飞行汽车、脑机接口、群体智能、商业航天等未来产业。
在传统产业体系的支撑之上,成都在新兴起的产业和未来产业上不断塑造新优势,谋的是“第二曲线”,打造“新竹高于旧竹枝”之势,力促“老干”与“新枝”协同发展之局。
以商业航天和低空经济为例,作为全国首批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和全国低空空域协同管理改革试点城市,成都坚持把低空经济、商业航天作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建成航空动力实验室等国省级创新平台33个,构建了“研发设计+系统集成+运营服务”的商业航天产业链,推动航空航天产业规模持续扩大,综合竞争力已走在全国第一方阵。
不久前,2月21日,成都市低空经济和商业航天产业集群重点项目集中签约暨现场推进活动在新都区举行,集中签约国家高端航空装备技术创新中心等47个重点项目,协议总投资额超500亿元。这些项目的签约落地,将进一步助推相关产业链“补空白、强弱项、国产自主”,推动成都低空经济与商业航天产业迈入集群化发展新阶段。
再看成都经济轨迹,兼顾产业之“立”与创新之“破”,是韧性成长逻辑;以满“园”春博满城彩,是生态共生逻辑。
但要实现城市能级跃升,这还不够。韧中蓄势,需走出去共享城市发展机遇,也需释放营商环境“乘数效应”。
今年1月,成都将新年投促首站落在大湾区,集中发布166个场景机会信息;时隔仅1个月,成都又在长三角地区开启了新一轮投资促进系列活动。
投促之“进”,除了接二连三的“走出去”大动作,还有顺应招商引资新形势、新要求的创新之举。
今年初,1月9日,由成都市投资促进局组建的成都招商中心正式成立,将以改革赋能招商机构职能优化、招商模式创新和专业队伍建设,强化策源招引、统筹联动,以高质量招引,为“立园满园”行动提供增量支撑。
而在营商环境上,过去一年,成都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全市兑现政策资金96亿元,出台“民营经济55条”措施,中小微企业合同金额占政府采购规模比重超80%。市区两级建立24个政企工作联络群,7000多家重点企业随时在线反映问题,党政部门负责同志听取意见、服务企业“24小时不打烊”。
2025年成都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成都将坚定不移搞活民营经济,塑造“有需必应、无事不扰”的鲜明品牌,当好全市390多万户经营主体的“娘家人”。
从大湾区到长三角,从“进解优促”到“娘家人”的定位,成都正以更有力的行动、更优的营商环境打开“价值共生”的进阶密码。(杨蓉)
在2024年经济运行走出的奋进曲线之上,如何为增长周期画好“延长线”,成为成都“当下之问”。
产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