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介绍
近日,由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和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联合编制的强制性国家标准GB21288—2022《移动通信终端电磁辐射暴露限值》(以下简称《标准》)正式对外发布。据悉,该标准将于2024年1月1日正式实施。
人们需要为移动终端的电磁辐射担忧吗?你的手机辐射超标了吗?结合新发布的强制性国家标准,《中国消费者报》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工作在100kHz—300GHz、使用时靠近人体20厘米以内的接入公用电信网的移动通信终端设备,其电磁辐射暴露可能对健康造成影响。”《标准》开篇的表述就让人心生担忧。
从手机诞生至今,几十年间关于其辐射是否危害健康的争论和研究未曾停息。不过,在专家看来,大多数人搞混了电磁辐射的概念,其实使用电子设备等移动终端根本不需要过多的担心辐射。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通信专业博士张弛对记者说:“解读《标准》首先要把辐射进行科学区分。”他说,辐射分为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电离辐射主要是指阿尔法射线、贝塔射线、伽马射线、X光射线、中子射线等。这类辐射的特点是频率极高、能量很强。高剂量接触的情况下,可以打破人体的化学键,从而使人染病甚至死亡。“好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电离辐射的机会是很少的,做X光、CT是电离辐射,但都有严格的管控。”他说。
“新国标所要规范的辐射是另外一类辐射,即非电离辐射,也叫电磁辐射。”张弛说,这类辐射的特点是频率较低、能量很弱,因此打破不了人体的化学键。但由于在高剂量情况下可以对人体组织产生加效效应,因此也有必要进行管控。
对普通消费者来说,电磁辐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属于《标准》所说的“公众暴露”,即“对处于非控制条件下的各种年龄阶段及不同健康情况,并且不会意识到暴露的发生和对其身体造成危害,不能有效地采取保护措施的个人的暴露”。这是《标准》规范的一个重要内容。
人们通常担心的通信方面的电磁辐射其实分两个方面,对电磁辐射限制的管控也可以细分出环境电磁辐射,例如广播站、发射塔和手机基站。张弛说,对这类电磁辐射的限制标准,采用的是等效功率谱密度标准,即单位面积的辐射功率值。因为这是个单一物理量,所以用频谱仪和功率计可以很简单地测量。曾有国外专家质疑我们定严格的标准只是做个样子,实际上无法达到。而根据多年来的实测结果,我们是严格依照国家标准执行的,我国对环境辐射的管控,在全球范围内是属于很严格的。“当然,我国的电磁辐射限值标准均遵循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这也是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选择。”张弛说。
《标准》规范的主要是另外一类,即距离人体20厘米之内的穿戴式设备的辐射。以《标准》的表述,这个数值叫比吸收率SAR,即生物组织单位时间(dt)单位质量(dm或ρdV)所吸收的电磁波能量(dw)。采用的限值标准是比吸收率标准,即每公斤人体组织所吸收的电磁辐射能量的多少。
“这个指标就复杂多了,因为眼球、头盖骨、肌肉、内脏,这些机体的性质不同,比吸收率值也非常不同。”张弛说。“SAR值的测量也很复杂,由于不能做有创伤的人体实验,因此只能模拟人体组织设计实验假人。例如用硅胶模拟人体肌肉,用甘油酒精悬浮液模拟大脑,再把探头插到相应位置上。用不同频率、不一样的功率,在不同位置做发射,根据探头获取的数值进行解算,得出每公斤相应组织所吸收的电磁辐射能量值。”
移动终端电磁辐射对人体的主要影响是什么呢?说出来肯定很难令人相信——是升温。据张弛介绍,根据以往的测试结论,在贴近头部位置持续发射2瓦功率的手机频段信号,大脑内部会升温0.392℃。他说,人体组织温度是动态平衡的,运动后提升0.3℃是很正常的。
重庆科技博主机智猫说,国家对移动终端电磁辐射的测试方法是:终端电磁波的发射功率被设置为最高,并且SAR基于适用条例指定的时间间隔进行实时评估。评估基于模拟无间距紧贴头部使用,以及以5毫米间距贴近躯体佩戴或携带使用。
“终端实验采取的是极端条件。”张弛说,手机的辐射功率一般在几十到几百毫瓦之间,长时间2瓦辐射是不可能会产生的,因此这个极端条件实验的结果告诉我们,对移动终端的电磁辐射不必担心。
除手机外,如今,电子手表、电子手环、血氧仪、心脏起搏器、电子助听器、植入耳蜗等非常多的穿戴式电磁辐射设备已经走入我们的生活。那么,多个移动终端一起使用,多种电磁辐射会有叠加效应吗?
张弛认为,叠加效应的概念也是来自于电离辐射,电离辐射对人体的危害是有叠加性的,接触越多、时间越长危害越大。例如针对癌症的放射性疗法,做一次可能没什么感觉,次数多了就会恶心甚至掉头发。而由于电磁辐射对人体的最大的作用是热效应,因此叠加可忽略不计。比如你上午打电线度,下午再使用了其他穿戴设备,上午的提温效应早已经消失了。
张弛认为,即使是同一个时段,不同频率和不同位置的微弱电磁辐射,作用的也是不一样的人体组织,因此不能简单叠加。只有相同位置、相同频率的设备持续工作的情况下,才应思考电磁辐射的叠加效应。
针对民间关于电磁辐射可以杀、能够更好的降低生儿子的概率等说法,张弛认为都是无稽之谈。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辐射组织公认,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影响主要是热效应,其他效应并没有科学依据,不必担心。
“中国的电子科技类产品质量、安全性没问题,消费者不需要担心。”张弛说。关于个人层面的监督,张弛认为,花了钱的人移动终端电磁辐射是无法察觉的,也没有一点能力去检测。他说:“对于手机基站的辐射,老百姓可以用售价几千元的功率计做测量,超过40微瓦/平方厘米就算违规。但移动终端的辐射限制采用的是比吸收率标准,需要构建等效人体组织的实验假人、高端复杂测试设备和微波暗室,没有几百万元根本建立不起来。即使真的建立起来了,没有国家授权的资质,测量结果也毫无意义。此外,也不用担心厂家做假乱标参数,因为这种参数都是国家授权的机构测量出来的。”
机智猫说,如果实在是很在意辐射,为减少射频暴露,可采用免提方式通话,或者是连接耳机等设备使用。另外,含金属部件的保护壳可能会改变设备的射频性能,如果是在信号良好的环境下,对通话影响不大。但如果手机本身的网络环境不佳,同时天线又被金属外壳遮住,就会较大程度地减弱手机信号,反而加大手机运作的功率,有可能增大辐射。
产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