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介绍
随着国内通信设施厂商的综合竞争力的逐步的提升,对国际市场的拓展力度也慢慢变得大。在国内电信设备市场增幅有限的情况下,设备制造商的业绩增长点仍主要靠出口拉动。从中国电子行业信息网的资料来看,我国通信设施的出口仍保持了较快的上涨的速度,其中无线通信与光通信设施的出口增幅较快,增幅超过了40%,传统的程控交换机的出口呈下降趋势,增幅出现了负增长。
1月22日中国移动集团宣布并购电信运营商Millicom旗下巴基斯坦移动运营商Paktel 88.86%股份,作价4.6亿美元。Paktel是巴基斯坦第5大移动运营商,约有150万注册用户。此次并购是中国移动运营商第一次真正意义上走出国门。中移动此次成功收购是继收购香港华润万众、入股凤凰卫视之后,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部署。
而在近日中国移动举行的2007年集团工作会议上,总裁王建宙先生提出07年的八大工作重点,其中提出中国移动要继续推进“走出去”战略,更积极的拓展国际市场。
国内电信运营商向国外市场的拓展,我们大家都认为有利于国内通信设施厂商拓展国外市场,尤其是对于在国外拥有完善销售平台的华为和中兴来说,受益将会更加明显。
国内3G启动后最大的受益者。3G网络建设的启动将是中兴通讯国内业务经营出现拐点的标志。06年业绩出现大幅滑波的根本原因是来自于国内业务收入的下滑,而3G的启动有利于弥补前期小灵通、CDMA大幅度地下跌给公司国内业务带来的负面影响。今年TD网的实质性启动有利国内业务收入的增长。
我国的移动通信设施市场上一致是国际设备厂商的天下(市场占有率超过90%),3G网络的建设特别是TD网建设的启动给国内设备厂商提供了扩大市场占有率的机会。同时我们大家都认为国内的CDMA和TD制式的3G设备市场的竞争会比较有限,毛利率相对会较高。
海外业务经过几年的投入期后,公司的业务增长点开始在发达国家市场取得突破,预计中兴未来几年国际业务仍将保持相对来说比较稳定的增长。公司的股权激励方案的出台使公司未来的不确定性变小,公司的业绩的可预测性会加强。
2007年仍将是中兴通讯业绩相对低迷的一年,电信运营商的重组将会对其国内收入的增长产生负面影响,TD—SCDMA商用试验网向奥运城市的扩大,使TD-SCDMA设备收入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能减轻这种负面影响,07年的增长动力仍大多数来源于于国际业务,预计国际业务在07年的收入将会超过50%。
中天科技,建议买入,目标价格提升到7.5元。公司光纤产能提高1倍,06年光纤产量在190万芯公里左右。07年新上的两个拉丝塔进入正常运行阶段,全年的产能将达到385万芯公里以上。华南光缆厂投产预计将新增光缆产能50万芯公里左右。
近期台湾地震所造成的国际海底光缆的脆弱性已突现目前海底光缆不足的问题,全球的海底光缆的建设在沉积多年后也正慢慢的出现反弹,另外国防用海底光电缆的需求也正处于快速增长阶段,中天科技已获得比较大的订单,中天科技正在加大与海军相关企业的合作。需求的增加及高毛利的特点,将会使海底光缆成为公司未来几年新的利润增长点。
移动通信用射频电缆将直接受益于3G网络建设,产能扩张直接带动业绩的增长。作为国内最大的OPGW厂商,虽然竞争非常激烈,但有明显的规模及成本竞争优势,净利润仍将保持平稳增长。耐热高强度铝合金(高压裸导线)产品供不应求,产能扩张带动收入增长。房地产业务在07年将进入结算期,房地产贡献的收入也将会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公司投资的武汉光讯(公司持有18%的股权)在今年上半年的上市也将带来公司净资产值的上升。我们预测06-08年的EPS分别为0.134元、0.280元和0.440元。基于市场整体估值水平提升,我们按08年17倍的市盈率计算,我们把中天科技的目标价格提升到7.50元。同时提醒注意公司的赔款诉讼风险,公司可能在年底对其计提坏帐。
中国联通,维持卖出建议。我们大家都认为中国联通分拆后出售CDMA网可以给公司盘活大笔的现金,为公司专注于GSM网络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但我们大家都认为公司在GSM网络质量和业务品牌与中移动的巨大差距(目前联通的业务品牌与网络质量的优势主要在CDMA网络上)。
未来GSM网络面临巨额资本支出的压力和营销费用上升的压力,公司的盈利能力不会得到一定效果提高,而且联通与网通的合并将会带来较高的合并的稳形成本将会给公司业务拓展带来负面影响,而且联通与网通的合并在未来我国电信业的竞争格局中仍将是最弱的组合。中国联通是A股市场唯一的电信运营商,基于稀缺性的因素,可能会出现一定的溢价,但作为中长线持有的机构投资的人,我们不建议盲目介入。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和法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新闻跟帖管理员反映。
本网站所载之全部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新闻、公告、评论、预测、图表、论文等),仅供网友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的全部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济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
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
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有关规定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是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线、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是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产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