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介绍
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确指出,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的策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这为我国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提供了科学指引,为广大科技工作人员提供了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
在过去的一年,深圳大学不断推动科研高水平质量的发展,高水平科研项目实现新突破、高水平学术成果攀升新高度、高水平科研平台与智库建设取得新业绩,全方面提升了服务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国家战略的能力。
2月5日,广东省科技厅公布了2022年度广东省科技奖拟奖公示名单。共公示拟奖项目215项,其中特等奖2项、一等奖49项、二等奖124项、青年奖24项、推广奖16项。本年度广东省科技奖共受理1405项,拟奖项目215项,平均授奖率15.3%。
深圳大学2022年度以第一完成单位共申报广东省科技奖58项,成功受理58项,最终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奖12项,获奖率20.7%,高于全省中等水准,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8项、青年奖3项。在获奖总数方面创深圳大学历史上最新的记录。此外,深圳大学作为参与单位还获得二等奖2项。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人地矛盾一天比一天突出,土地资源立体化开发利用成为趋势。立体化利用突破二维地籍的基本前提,产权主体在垂直方向上呈现多元化(异质性)特征。研究三维地籍,解决立体化利用带来的三维不动产权管理技术难题是当代城市化进程中的重大技术需求。
本项目提出三维产权体的概念和二\三维一体化的统一数据模型,解决了三维地籍产权体自动构建和三维拓扑关系自动维护算法问题,设计了三维权属证书,形成了完整的三维地籍解决方案,以深圳为试点研制了三维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并投入业务化应用。本项目成果是国际上最早进入实际应用的三维地籍研究成果。
近日,深圳市科技奖励委员会办公室已对2022年度深圳市科技奖所有类别奖项进行了拟奖公示。共公示拟奖项目150项,其中市长奖2项、一等奖30项、二等奖70项、青年奖8项、专利奖25项、标准奖15项。
深大2022年度以第一完成单位共申报深圳市科学技术奖58项,成功受理58项,最终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奖12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8项、青年奖1项、专利奖1项;另以参与单位获二等奖2项。在获奖总数和一等奖获奖数两方面创我校历史上最新的记录,获奖总数居全市第一。
基因组DNA是最重要的遗传物质,面对DNA复制压力、细胞分裂、外源物质(如辐射、致癌物、病毒感染)和内源代谢产生的反应性自由基等,人类基因组DNA每天都经历以万万亿次计的损伤事件,不及时或错误的DNA修复使得基因组DNA出现异常最后导致基因组不稳定。因此精准高效的DNA损伤应答和修复(DNA Damage Repair - DDR)是维持基因组稳定性和防治基因组不稳定相关疾病(如肿瘤)的核心生物学基础,也是治疗这些疾病的核心靶点。
在DDR过程中ATM作为核心调控分子之一起到至关重要的关键作用,其功能贯穿整个DNA损伤识别、信号传导及至修复完成的时空调控,研究ATM相关的调控机制对于理解DDR过程中基因组稳定性的维持和相关疾病诊断治疗具有很重要的科学意义。围绕这一重大科学问题,该团队进行了系统深入的机制探索,阐明了ATM核心分子贯穿DNA损伤修复过程中的时空调控新机制,解析了基因组不稳定性促进肿瘤发生发展的机理,揭示了一系列领域内悬而未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如ATM的激活起始步骤和完成修复过程后如何精准失活的重要的条件等,取得了具有国际领域内重要影响力的科研成果,相关研究发表在国际一流杂志如Molecular Cell、PNAS、Science Advances、Nature Comm、Cell Res、Nucleic Acids Res等,受到国际知名专家的高度认可和关注并被广泛引用。
朱卫国教授获奖团队在相关研究领域耕耘多年,取得了出色的具有系统性的原创性研究成果,在领域内具备极其重大的影响力,曾获2018年日本肿瘤协会(JCA)国际杰出贡献奖,曾获得教育部高校科技一等奖等多个奖励。同时其团队通过相关基础科学机制的研究,对于转化医学和临床治疗用药具备极其重大的提示意义和引导性,后续的深入研究将为深圳的I类新药创制奠定坚实的基础。
基于朱卫国教授团队做出的杰出研究成果,其团队关于“基因组稳定性维持的分子机制”研究荣获2022年深圳市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一完成人为深圳大学朱卫国教授,深圳大学刘宝华教授和许兴智教授作为获奖小组成员分别为第二、第三完成人。
《基于泛在射频信号的无设备感知理论与方法研究》针对怎么来实现泛在射频信号的雷达化使其具备良好的位置、行为感知能力、怎么来实现对未携带任何设备的对象进行感知,怎么来实现感知与通信的融合优化以构建智慧医疗体系等极具挑战且困扰国际学术界多年的问题,历经近十年的研究,主要科学发现为:
1. 首次系统地提出并证明了基于泛在射频信号(RF signals)的进行无设备式位置感知的可行性和完备性判据,构建了基于无线信号细粒度物理层信息的精准测距和定位模型,并进一步创新性地提出无需携带任何设备的(无设备,device-free)无线室内定位方法。
2. 揭示了不同粒度人体行为活动与泛在射频信号多径传播之间的动态规律,建立了无设备行为活动识别的基础理论与模型。创新性地提出信号处理与机器学习相结合的技术框架,解决了泛在信号固有缺陷与识别目标之间的内在矛盾,赋予其更为强大的行为感知能力,克服传统方法技术带来的需携带设备和隐私等问题,实现了室频信号多径干扰的有效应用。
3. 提出了基于位置和行为感知的人体关键生命体征监测与生理健康分析的关键技术,通过融合感知、通信、大数据挖掘等手段,以“感、知、行”为核心,构建面向室内场景的智慧医疗技术框架,实现从表观物理情境感知向深层生理情境挖掘的跨越。相关成果获中国专利优秀奖。
代表性论文在CCFA类、国际顶级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MOBILE COMPUTING近8年来共1903篇论文中被引频次全球排名第一。代表性论文被国际顶级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MOBILE COMPUTING选为当期唯一的亮点论文进行报导。相关成果被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进行专题报道,获4次国际会议最佳论文奖。项目解决了重要基础科学问题,对推动学科发展起到了及其重要的作用,推动深圳大学计算机学科进入ESI计算机学科全球前1‰。项目还对经济建设、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
产品咨询